引言:
国家想让专利动起来,企业想靠专利赚到钱,但为什么这么难?问题不仅是信息不对称,而是深层次的市场失灵。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直达链接),这份文件将“技术”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文件覆盖了北京、长三角、大湾区等10个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密集地提出了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机制等一系列举措。
这一强烈的政策信号,恰恰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国家层面迫切希望激活沉睡的专利资产,权利人也渴望通过专利获得回报,但现实中,专利的商业化流动依然困难重重。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专利的有效流动?这并非简单的信息不对称,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市场失灵。
专利流动的经济学逻辑:缺失的三大支柱
从经济学角度看,任何一种资产要实现高效、顺畅的流动,都离不开三个基本支柱:
· 产权清晰: 资产归属明确,无争议。
· 价值透明: 存在相对公允的价值发现(评估)机制。
· 权利保障: 资产权益能得到强有力的法律和市场保护。
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流动难的根本原因,正在于这三大支柱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扭曲。
专利流动的三大现实障碍
障碍一:价值评估体系的“双轨困境”
与房产、股票等有形资产不同,专利的价值评估体系极不完善,呈现出一种“双轨”困境。
· 现状分析:
· 低价值专利的“形式市场”: 为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项目申报等“资质需求”的专利交易,确实形成了一个价格相对透明的市场。但这类交易的本质是“买资质”而非“买技术”,专利价格普遍很低,无法反映其真实的技术和商业价值。
· 高价值专利的“定价失灵”: 对于真正具有核心技术和商业潜力的专利,其定价机制仍是“一事一议”的黑箱。技术先进性、市场需求、法律稳定性等多重因素交织,使得价值评估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买卖双方难以达成共识。
· 政策回应:
国务院文件中,多地试点方案都直指这一难题。例如,北京方案探索“数据资产评估”,苏南方案要建立“市场化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杭甬温方案则致力于完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这些举措的核心,都是要建立一个由市场说了算的价值发现机制,破解高价值专利的定价失灵问题。
障碍二:权利保障的“身份歧视”
这是专利流动的核心障碍,其根源不仅在于维权难,更在于一种深层次的、对资产所有者的“身份歧视”。
· 现状分析:
1. 资产未能一视同仁: 一个真正成熟的资产,其价值不应因持有人的身份而改变。然而在知识产权领域,普遍存在一种偏见:专利需要和研发生产活动深度绑定才能获得有效保护。一个专业的专利运营实体或个人发明家,如果自身没有研发和生产能力,其维权行为往往会面临更多阻碍和质疑。
2. 维权成本与收益严重倒挂: 现行的专利制度中,长期存在“易守难攻”的情况,权利人获胜的概率和赔率呈现“双低”局面。
· 政策回应:
文件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就是形成以资产为核心,而不是以身份为核心的市场环境。文件明确提出“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就是要直接提升“赔率”,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保险”,旨在通过金融工具的介入,倒逼整个市场正视并提升专利的资产属性和保护水平。
障碍三:交易撮合机制的“根本性无力”
很多人认为专利流动难是“找不到彼此”,但更残酷的现实是,即使找到了,交易也常常无法完成。
· 现状分析: 目前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技术交易中心,但大多效果有限。关键问题在于,专利交易的潜在对手方,往往只有行业内的竞争者。当权利人发现侵权方时,双方的关系天然就是对抗性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法作为后盾,侵权方几乎没有动力为专利许可支付合理的对价。
· 政策回应: 重庆、成都等地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交易中心”,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配套的“快速确权、价值识别、纠纷解决”等综合服务体系。这说明高层已经意识到,一个有效的交易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红娘”,更是有权威的“法官”和“警察”。
结语: 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国务院这份文件,标志着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它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价值评估、权利保护、交易环境三个维度,系统性地破解专利流动的根本难题。
对于专利从业者和创新型企业而言,这意味着:
· 专利的资产属性将被空前强化,单纯“为了专利而专利”的时代正在结束。
· 一个更加规范、市场化的专利运营环境正在形成,专业运营机构的政策司法环境将改善。
· 中小企业和个人申请人的专利权益将得到更多关注,因为他们是市场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件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专业运营机构的政策司法环境将改善。
当然,制度完善需要时间,市场培育需要过程。但可以预见,随着这些试点政策的逐步落地,专利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将被一一清除,一个真正活跃、高效的万亿级技术要素市场,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