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分钟速读 · “一案双申”新规即将实施,影响所有专利申请策略 · 从”实质比对”改为”声明主义”,操作更严格 · 企业需重新评估专利申请策略,避免踩坑
变天了!17年老制度遭遇史上最大调整 想象一下:你花费数年研发的核心技术,刚准备申请专利保护,却发现一个沿用了17年的”保险策略”突然要变天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2025年4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正在撼动整个专利界的”一案双申”游戏规则。
什么是”一案双申”?(30秒快速了解) 简单来说,就是同一技术方案,同时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 实用新型:跑得快(12个月授权),但保护期短(10年) · 发明专利:跑得慢(5-7年授权),但保护期长(20年) 企业通过”一案双申”,既能快速获得保护,又不放弃长期权益。这就像是专利界的”保险策略”。
新旧规则对比:变化有多大? 为什么要改?三大痛点逼出新规 痛点1:假差异,真重复 数据触目惊心:约17.3%的同日申请存在”伪装重复授权” · 企业通过添加无意义特征制造形式差异 · 实际获得同一技术的双重保护 · 违背”一发明一专利”原则
痛点2:审查资源浪费严重 · 审查员需要逐字比对每一份双申专利 · 平均每案增加2-3小时审查时间 · 影响整体审查效率
痛点3:恶意诉讼成本高 · 部分企业利用”双权组合”发起复合诉讼 · 被告诉讼周期不当延长 · 诉讼成本显著增加
企业应对新策略:四步走避坑指南 第1步:重新评估申请策略 三选一决策矩阵: · 急需保护(≤12个月)→ 选择:实用新型 + 后期发明优先权 · 需要长期保护(20年)→ 选择:勾选同日声明 + 准备放弃实用新型 · 创造性存疑→ 选择:发明 + 优先审查/预审
第2步:优化专利文本设计 核心要点: · 建立技术特征矩阵 · 采用”三明治写法”区分文本 · 实用新型聚焦结构特征,发明拓展技术原理 · 做好”不可修改”压力测试
第3步:巧用程序组合策略 时间差控制: · 实用新型授权后6-12个月内申请发明优先权 · 符合条件的发明申请走优先审查绿色通道 · 控制两个专利的授权时间差
第4步:构建立体保护网络 组合拳策略:
实战案例:新规下的最佳实践 背景:机械设备企业的新型传动装置 旧策略:一案双申等待发明授权 新策略调整:
- 评估市场紧迫性(产品6个月后上市)
- 选择实用新型快速保护
- 12个月内基于优先权申请发明专利 结果:保障市场先发优势,降低侵权风险
结语:拥抱变化,化挑战为机遇 “一案双申”制度的这次变革,表面上是操作规则的调整,实质上是专利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规范发展的机遇。 记住这个公式: 精准决策 + 优化设计 + 程序策略 + 立体保护 = 新规下的专利价值最大化
在专利保护与市场竞争中,只有主动适应、精准应对,才能让”一案双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保护伞”,而不是权利滥用的”工具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