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清晰表明,当一个国家在技术上处于追赶阶段时,“抄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并非关乎道德高低,而是基于人性和现实利益的自然选择。
历史的镜像:西方国家的“抄袭”之路
回溯历史,西方强国在崛起之初,也曾是积极的“抄袭者”:
-
美国的工业起步:18世纪的美国,在工业发展初期扮演了主要的“抄袭者”角色。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强调窃取欧洲技术的重要性,本杰明·富兰克林甚至公开鼓励英国工匠移民美国,其意图显而易见——引进先进的英国机械技术。从水力纺织机到机械织机,早期美国工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对欧洲技术的“借鉴”。
-
英法互鉴与西班牙的间谍活动:在18世纪,英法之间也存在大规模、国家资助的工业技术秘密交流。技术相对落后的西班牙更是通过系统化的工业间谍活动来启动本国工业,派遣可信的军官深入学习造船、蒸汽机、铜精炼等现代技术。
-
日本的转型轨迹:进入20世纪下半叶,日本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型。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日本通过技术许可、专利购买、模仿和改进外国发明,迅速提升了其工业基础。到了1980年代,日本企业显著加强了研发投入,并以其创新能力享誉全球。日本的这一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1950s-1960s:大规模模仿和引进
- 1970s-1980s:消化吸收与局部改进
- 1980s以后:转向原始创新
然而,有趣的是,一旦这些国家成为或接近技术领导者,他们的态度便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例如,当英国成为工业强国后,便开始严格保护自身优势,对试图将工业设备带出英国的人处以重罚。这充分说明,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是在成为技术领先者之后的必然选择,它并非源于道德升华,而是制度设计顺应了人性:当追赶者时拼命抄袭,当领先者时拼命保护。
中国的战略抉择: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
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历史经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目前,中国正面临类似的战略选择,因为以下关键信号已日益明显:
-
技术能力接近前沿: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中国已逐渐接近世界前沿。这意味着简单模仿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创新带来的回报将越来越高。
-
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正迫使中国企业从依赖低成本转向依赖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
-
市场地位变化:中国正在迅速成为先进工业领域的领先创新者。虽然尚未在所有领域取得整体领先,但在某些领域已然领跑,在许多其他领域,中国企业有望在未来十年内赶上甚至超越西方企业。
这些信号表明,中国转向创新驱动的时机已经到来。
应对挑战:制度建设与战略选择
基于这些判断,中国面临着多重紧迫的启示:
-
制度建设的紧迫性: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及时建立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国必须: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
- 建立对抄袭行为的强威慑机制。
- 确保创新真正“有利可图”。
-
战略选择的窗口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窗口期。继续依赖模仿将面临技术瓶颈和国际制裁的风险;而转向创新驱动,虽然短期内需要承担一定成本,但能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许多拉美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核心原因就在于未能及时完成从模仿到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国需要借鉴这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核心启示:不是道德觉醒,而是现实需要
西方国家的转变并非因为突然变得“高尚”,而是源于最现实的考量:
- 继续抄袭的收益递减。
- 创新的收益开始超过抄袭。
- 制度环境使创新变得有利可图。
中国正处在这个关键节点。如果能够及时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让创新者获得合理回报,中国就能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反之,如果继续停留在“抄袭容易、创新吃亏”的制度环境中,就可能错失这个宝贵的历史机遇。
这最终是制度的选择,而非文化的偏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