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发明人选择将专利技术推向国际市场。但你知道吗?有一道”关卡”必须要过——专利保密审查。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际案例,来聊聊这个看似神秘却很重要的制度。
什么是专利保密审查?
专利保密审查,说白了就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要先”把把关”,看看你要拿到国外申请的专利技术是否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需不需要保密。
这个制度并不算新鲜,早在2008年就写进了《专利法》,2020年修法时从第二十条调整到了第十九条,但核心内容没变。
法条原文这样说: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将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向外国提交专利申请的,应当事先报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进行保密审查。
🔍 划重点:
· 适用范围:发明专利 + 实用新型专利
· 不涉及:外观设计专利
· 关键词:事先审查
三种申请方式,你选哪一种?
🗒️ 方式一:搭便车——随中国申请一起提交
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在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时,顺便提出保密审查请求。简单方便,一石二鸟。
🌍 方式二:自动挡——PCT申请
如果你选择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为受理局提交PCT申请,恭喜你,系统会自动视为你已经提出了保密审查请求。完全不用操心,是不是很贴心?
📝 方式三:单独行动——直接向外国申请
如果你打算跳过中国申请,直接向外国申请专利,那就需要单独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保密审查请求,并且要详细说明技术方案。
违反了会怎样?案例来说话
法律条文很严格:违反保密审查程序,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不授予专利权。听起来很可怕对吧?
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绝对,我们来看看几个真实案例:
🏆 胜诉案例一:已公布就安全
案例背景:第35901号、第34808号无效决定
有人质疑某专利违反了保密审查规定,但合议组说了:
“如果你的发明已经在中国申请专利并被公布或授权公告了,那再向外国申请就不算不符合规定。”
逻辑很简单:既然都公开了,还谈什么保密?
🏆 胜诉案例二:官方认定不保密
案例背景:第55479号无效决定
另一个更有意思的案例,合议组认为:
“国家知识产权局都已经认定这个技术不需要保密了,你再拿去国外申请,根本不会损害国家利益。”
实务中的灰色地带
现在来了个有争议的问题:
假设场景:小王向中国申请发明专利时没提保密审查请求,但在这个申请还没公开前就向外国申请了专利。这算违反保密审查规定吗?
这个问题在实务中很常见,我的观点是:要看申请的审查进度。
✅ 安全区:通过初步审查
如果你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已经通过了初步审查,那么恭喜,可以放心向外国申请了。
为什么?因为初步审查本身就包含了保密审查的内容。收到初审合格通知书,就等于拿到了”通行证”。
❌ 危险区:还在初步审查中
如果还没通过初步审查就向外国申请,那就真的可能违反保密审查规定了。
时间窗口的巧妙利用
这里有个很实用的技巧:
发明专利申请通过初审到正式公布之间,通常有一段时间差(特别是那些没有申请提前公开的)。在这个”窗口期”,虽然申请还没公开,但实际上已经通过了保密审查。
我的建议:在这个时间段向外国申请专利,风险相对较小。
实务建议:稳妥为上
虽然法理上存在这些例外情况,但从实务角度考虑:
💡 最佳实践
· 防患于未然: 向外国申请专利前,建议先提交保密审查请求
· 时间成本低: 保密审查通常很快,远比后期的无效程序省事
· 合规性强: 程序完整,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 时间规划
保密审查的等待时间通常很短,这点时间成本和可能面临的无效程序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写在最后
专利保密审查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技术安全的重视,也是企业”走出去”必须要了解的程序。
记住三个要点:
-
事先申请 - 不要等到要出海了才想起来
-
选对方式 - PCT申请可以自动搞定
-
程序完整 - 宁可多走一步,不可少走半步
在知识产权全球化的大潮中,既要保护国家利益,也要为创新者开辟通道。了解规则,用好规则,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