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硅谷AI公司Sierra“基于结果”的创新定价模式引发关注。它提出服务的报酬与客户实际所得挂钩。这为知识产权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专利代理,能否也能打破“按件收费”,走向“按效果”定价?

专利代理:投入与价值的错位

当前,专利代理主流的“按件收费”模式面临明显弊端:

  • 重数量轻质量: 代理费与申请件数、流程关联紧密,容易导致只求完成,不求实际价值。
  • 价值感缺失: 客户支付费用,但常感觉专利成果(保护效果、商业价值)与投入不匹配。
  • 激励机制滞后: 代理机构的收入与专利的最终质量和商业成功关联不大,缺乏持续优化动力。

简单说,“按件收费”衡量的是“工作量”,而非“价值量”。

专利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专利的价值,应体现在它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效果:

  • 能否真正保护核心技术,形成有效壁垒?
  • 能否带来许可、融资等商业回报?
  • 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现有定价模式难以捕捉和衡量这些核心价值。

“按效果”定价方案

借鉴“基于效果”的思路,专利代理服务可构建分层定价:

  1. 基础服务费: 覆盖基础撰写、流程处理成本。
  2. 价值激励费:
    • 授权成功奖励: 获得授权才支付部分费用。
    • 质量关联: 费用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授权难度等挂钩。
    • 收益分成: 对产生许可、保护等收益的专利,约定分成。

这种模式旨在让代理机构与客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追求专利的实际价值。

挑战与方向

转变不易,行业将面临价值评估、短期收入等挑战。但方向是明确的:

  • 提升服务质量: 倒逼代理机构更加关注专利的价值。
  • 聚焦价值创造: 促进行业从“流程导向”转向“效果导向”。
  • 构建共赢生态: 通过利益绑定,加深代理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共同做大专利价值的“蛋糕”。

结语

像Sierra AI一样,专利代理行业也需要思考如何让服务定价更贴近价值。从“按件”到“按效果”,不仅是收费方式变化,更是行业价值逻辑的重塑。

我们已经站在了变革的起点,期待与行业同仁和广大客户共同探索,推动知识产权服务迈向更加聚焦价值的新时代。

专利变现、制造可变现专利,请联系我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