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由中国团队Monica打造的Manus AI在全球引发热议,成为首款真正意义上的通用型AI Agent,重新定义了AI与人类的协作方式。
与传统的问答式AI(如ChatGPT、DeepSeek)不同,Manus不仅局限于“你问,我答”,而是实现了从思考到执行的全流程自动化,真正做到“你问,我做”。无论是分析股票、规划旅行路线,还是批量处理合同,Manus都能独立完成任务并交付高质量成果,为AI技术开辟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革命性产品遭遇开源闪电战
根据公开资料,Manus的核心竞争力源于 两大创新:
多模型协同决策系统:通过动态路由算法调用不同模型处理子任务;
端到端任务拆解引擎:将模糊指令(如“分析特斯拉股票”)自动拆解为数据抓取、模型预测、可视化输出等标准化流程。
然而,产品发布仅24小时,开源社区便出现OpenManus、OWL等项目,通过简化其任务规划逻辑与模型协作接口,复刻版已能实现70%的核心功能!这场开源闪电战,暴露出Manus的弱点—— 专利缺位。
专利布局埋下隐患
尽管公开文档中提及“多重签名系统”“抗噪神经网络”等创新模块,但关联公司的专利布局却显异常:
武汉夜莺科技:19项已公开专利均集中于2022年前,与Manus没有直接关联;
北京蝴蝶效应科技:尚未检索到任何专利申请记录。
专利存在保密期,不排除Manus及其母公司Monica.im确实存在“已申请但未公开专利”的可能性。根据公司的专利申请记录,Manus的专利布局大概率是缺位的。即便团队后续补申请专利,也可能因自身和开源产品公开丧失“创造性”,造成专利无法保护创新。
这也提醒中国AI企业:
专利前置布局:在技术原型阶段即启动 “核心算法+系统架构” 的专利包申请;
商业秘密组合拳:对难以逆向工程的技术节点(如模型蒸馏参数)采取保密方式保护。
技术创新与专利防御的组合拳,将决定AI企业是成为行业标杆,还是开源社区的“公共财产”。
欢迎转载,与我们一同交流探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