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互联网行业之所以要保持创新的原因,以及互联网的创新都有哪些条件,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价值维度分析互联网行业的专利价值,并分类讨论。
- 专利价值维度分析
众所周知,专利与三个维度密切相关:技术、市场与法律,下面将系统讨论这三个维度与专利价值的关系:
专利法规定了专利方案必须有技术性,且技术需要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因此,技术和法律这两个维度相关性是很高的。
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相互包含的关系呢?
应该说,法律要求的范围要更广一些,它不仅涵盖了对技术的要求,还对充分公开、记载形式以及修改范围和时机等做了很详尽的规定。只要能满足法律的要求,那么专利在技术上就可以成立;如果不能满足法律方面的要求,那么专利即便在技术上成立,也没有任何价值。
上面提到,技术和法律会影响专利是否成立。而专利价值的大小,则与其市场成正比。这里的市场价值计算,可以大概估算为:
[ V1 = V2 \times R ]
其中,( V1 ) 是专利价值,( V2 ) 是专利产品的市场总价值,( R ) 是这个专利创新在这个市场总价值中的比例。
这里要对 ( V2 ) 进行特别说明,专利产品的市场总价值,与专利产品的价值是有区别的。例如,A公司申请了一件专利,A和B公司分别开发了产品P1和P2,如果他们都包含了A公司的那件专利,那么 ( V2 ) 应当是 ( V(P1) + V(P2) )。专利越通用,就越不容易被别人避开,那么被他人使用的机会就越高。相应的,市场总价值越高,专利价值就越高。
综上,从三个维度来讲,法律通常包含技术,是专利价值的前提。如果不满足法律要求,则专利价值归零。在专利满足法律要求的前提下,市场越大,则专利价值越高。
- 互联网专利的价值
互联网大量的创新,大多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具体形式,往往表现为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创意。而创新难度,往往在于问题的发现、流程的设计、以及产品元素的灵活组合;至于用代码去实现,则是工程层面的事情。反映在专利层面,这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专利:产品类和技术类专利。
(1)产品类专利
产品类专利,是基于产品创新来产生的,相对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技术实现往往都是业界现有的。产品创新的出发点一般是用户需求,一旦发现了新的用户需求,那么就需要新的解决方案,于是便出现了产品创新。用户需求一般和使用场景是紧密结合的,同样一个思路,使用到不同的场景,那么就可能产生出五花八门的方案。产品创新的效果,通常是提升了用户体验,解决了某个应用场景的需求等。
以听歌识曲为例,最初的需求是:这首歌真好听,歌名是啥?于是就有了听歌识曲。在技术实现方面,语音识别和数据库匹配的实现,都不复杂。
产品创新迎合的是用户需求,离市场近,商业价值也比较明确,按照上面的互联网价值公式,产品类的创新,只要获得专利授权,并且授权的专利能够对应得上产品创新,那么专利价值是比较高的。
但是以下的两个要求却并不容易达到,需要高质量的转化:
一是专利授权难度比较高。产品业务流程当中每一个步骤都是现有技术实现的,那么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业务流程各要素的排列组合,而这个在专利意义上的创造性比技术改进会更低,也就是说专利授权难度会更高。
二是实现专利保护需要较高的专业技巧。要实现专利保护,一定是希望能够覆盖某一个产品功能的,而产品功能相对宽泛,如果直接转化成专利,授权难度是极其高的,一般要包装成产品业务流程。但如果要包装成具体的产品业务流程,又要保护一个相对宽泛的功能,则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也就是对专利质量有很高的要求。
(2)技术类专利
和产品创新相对,技术类的创新方案一般不直接接触用户,而是基于业界现有方案的改进,技术方案改进效果通常是例如运算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开销更低等。直接使用这些方案的,也不是用户,而是其他的同类厂商。由于这类专利的技术实现难度会更高,一般创造性会更高,专利授权的可能性也越高。
但是,技术类专利的问题在于,互联网的技术方案往往是软件实现的,而软件又是被“封装”起来的,导致方案不可见。如果是客户端,那么各APP厂商绝不容许他人随随便便阅读代码;如果在服务器,任何被存储于服务器的代码也不会允许他人轻易访问。也就是说,如果他人使用了专利方案,因为这个方案位于系统底层,权利人常常无从获知,更无从得知他人是不是采用了和自己相同的技术方案。
那么,是否技术类方案都没有专利价值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技术方案越底层,则越通用,价值也可能越高。如果能确认他人实施与否,那么这类专利的价值是很高的。
首先,为了保证技术的互联互通,计算机和通信行业会组织编写技术标准和规范,只要被纳入标准,就可以确保技术的实施,这也保证了标准必要专利的高价值。例如,5G的标准必要专利,已经成为华为公司的护城河。
其次,开源代码也能极大促进技术方案的推广实施,与开源代码相对应的专利则可以有力保证开源生态的推进。
最后,即便未标准化、未开源,技术类专利的积累,也是一种技术公开的渠道,可以让公众和投资人了解企业的技术实力。某些技术的研发期很长,通过这种专利信息的公开,也会增加投资人和公众持股的信心。例如,百度和阿里分别积累了大量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专利,再通过宣传AI和区块链专利,彰显公司在这些方面的实力,从而讲好企业故事,支撑市值提升。
(3)小结
下表可以体现出产品和技术类专利的差异。
产品类专利 | 技术类专利 | |
---|---|---|
授权可能性 | 低 | 高 |
侵权证据获得性 | 高 | 低 |
通用性 | 低 | 高 |
市场价值 | 取决于产品价值以及与产品的对应度 | 取决于与标准和开源的关系 |
以产品还是技术为主申请专利,取决于公司的业务特点。如果公司是做底层技术创新的,例如人工智能或者云计算,那么就需要以技术类专利为主。如果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互联网应用,那么就应当多布局产品类专利。
以上,我们从价值维度分析了互联网的专利价值,并将互联网专利分为产品类专利和技术类专利,分别讨论了二者的专利价值,后面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企业专利策略的设计。
欢迎转载,与我们一同交流探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