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提到,被市场应用的专利才是好专利。那么,没有被市场应用的专利是否就毫无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专利价值的两个维度
1. 创新价值:源于与业务的明确对应
专利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与业务的紧密关联上。当一项专利能够直接嵌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流程中,它往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例如:
- 通过专利许可或转让获得收益;
- 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技术壁垒;
- 在侵权诉讼中占据主动地位。
这类专利具备明确的市场应用场景,其价值是“可兑现”的,也是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核心体现。
2. 政策价值:源于政策激励与补贴
另一方面,专利也可能具备政策价值。政府或相关机构为鼓励创新,常推出诸如: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专利申请补贴;
- 税收优惠或专项奖励等政策。
这类价值并不依赖于专利是否真正被市场所用,而是取决于政策是否持续、评审标准是否匹配。一旦政策调整或取消,这类专利的价值可能迅速衰减甚至归零。
二、专利价值与服务类型的对应关系
从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看,专利服务也可大致分为两类:
服务类型 | 目标 | 作业难度与成本 | 价值实现可能性 |
---|---|---|---|
仅为获证服务 | 取得专利证书 | 较低 | 低,偏政策价值 |
创新保护型服务 | 构建技术壁垒与业务对应 | 较高 | 高,具备创新与市场价值 |
如果企业仅以“拿证书”为目标,往往会选择低成本、标准化的代理服务。这类服务因激烈内卷而不断压低价格,导致代理机构不得不压缩作业成本,其结果往往是:
- 忽略技术挖掘与布局;
- 撰写质量粗糙,保护范围狭窄;
- 最终专利难以实际行使权利。
反之,如果企业真正追求技术保护与价值实现,就应投入相应资源,确保每一件专利都与业务强相关,能够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
三、结论:没有业务对应,就难言真正的价值
脱离具体业务应用的专利,其价值高度依赖外部政策环境,是不稳定且不可持续的。专利的真正价值,应体现在其能否基于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这必须通过专利与业务之间的明确对应来实现。
因此,无论是申请还是维护专利,企业都应始终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项专利,是否真正对应我们的产品或技术?能否在未来帮助我们创造收益?
只有回归业务本质,专利才能不再是“一纸证书”,而成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End-